《三峡》语文教案(精选2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峡》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峡》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三峡》语文教案 篇2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 ……此处隐藏35677个字……议。本文靓点很多,不仅语言精美,还有独特的写景方法,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得,有自己的体验,即是收获。
第四环节:小结与检测:
设计意图:
当堂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达标程度,为课后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
四.授课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正确的翻译课文,积累了重点地文言词语,学习了写景文章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从而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美与秀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峡》语文教案 篇25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1、用两课时完成。其中半课时重在作预习指导,后一个半课时重在欣赏课文。
2、重视课前预习,要求通过预习达到能通译全文,掌握一些重点的词语的意思。
3、课堂教学中以阅读贯穿全文,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写一写等几个环节。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是啊,美丽的吸引了古今中外的很多游客,他们无不为她的秀丽和雄伟所倾倒!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经历撩开了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的无限风光吧。
二、学习新课
(一)、读一读:教师范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朗读,并强调朗读的要领。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音把语音读准。
2、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把语句读顺。
3、读完课文,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自由讨论交流一下。
练习检测阅读效果。
练习1
读准下列字词
略无阙(qūe)处重岩叠嶂(zhāng)不见曦(xī)月
沿溯(sù)阻绝素湍(tuān)绿潭绝巘(yǎn)多生怪柏
飞漱(shù)其间属(zhǔ)引凄异哀转(zhuǎn)久绝
练习2
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自(从)七百里中自(如果)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不见曦(太阳)月至于夏水襄(漫上)陵
沿(顺流)溯(逆流)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
良(实在)多趣味属(连续)引(延长)凄异
练习3
朗读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字词,和朗读的节奏。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去领略的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的美,……准备用“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总结:的山:延绵,高峻壮美的夏水:迅疾壮美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的美景。
(三)、评一评
欣赏课文,揣摩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11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12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的美。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四)背一背
背诵课文,积累词语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三、总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四、课后练习:
1、历代文人对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的诗歌,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比如我们遵义的娄山关,新舟禹门的沙滩河,流经咱们泮水的偏岩河,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美丽的风景就在我们的眼前。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神奇的魅力吧!